為什麼咖啡的 Honey Process(蜜處理)叫做「蜜處理」?|桑卓

為什麼咖啡的 Honey Process(蜜處理)叫做「蜜處理」?|桑卓

為什麼咖啡的 Honey Process(蜜處理)叫做「蜜處理」?(含歷史、名詞對照、比較表)

為什麼咖啡的 Honey Process(蜜處理)叫做「蜜處理」?

名稱來自保留於豆表的 Mucilage(果膠) 在乾燥時呈現蜂蜜般黏稠與光澤,並非添加蜂蜜。內文涵蓋歷史沿革、顏色分級與實務要點。

一、什麼是 Honey Process(蜜處理)

  • Depulping(去果皮) 後,保留全部或部分 Mucilage(果膠) 於豆表直接乾燥;通常不或僅短暫水洗/發酵。
  • 乾燥中果膠因含糖與膠質而黏稠、泛光,外觀與手感像蜂蜜,因此得名。

二、歷史沿革(History of Honey Process)

  • 早期源流:Brazil(巴西)Pulped Natural(去果皮自然乾燥) — 為提升日曬效率與杯品質,巴西生產者早有去果皮後帶部分果膠乾燥的做法,與後來的 Honey 工藝高度相似。
  • 命名興起:Costa Rica(哥斯大黎加)Micromill(微型處理廠)運動(約 2000 年代初) — 以果膠量、遮陰與翻動頻率、乾燥時長調控批次個性,並以 MielHoney 對外溝通,「蜜處理」一詞快速流行。
  • 顏色分級語言成形:Yellow/Red/Black Honey — 直覺區分果膠比例與乾燥策略,逐漸成為行銷與風格辨識語彙。
  • 全球擴散(2010 年代) — 隨 Specialty Coffee(精品咖啡)浪潮、烘焙商採購與賽事推廣,加速擴散至中南美、非洲與亞洲產區。
  • 用語差異延續至今 — 巴西等地偏好 Pulped Natural;中美洲與對消費端行銷多使用 Honey/Miel,工藝高度重疊,差別在乾燥策略與分級語言。

三、為什麼叫「蜜」?(名稱來源)

  • 外觀與觸感:果膠在日曬乾燥時呈黏稠、具光澤,色澤由金黃至深褐,像蜂蜜。
  • 風味聯想:相較水洗,蜜處理常見更高 Perceived Sweetness(感知甜感) 與更厚的 Body(口感厚度)
  • 命名習慣:中美洲(如 Costa Rica)常以 Yellow/Red/Black Honey 形容果量、遮陰與乾燥速度。

四、與其他處理法的比較

處理法果膠保留(Mucilage)乾燥/發酵特徵常見風味印象(非絕對)
Washed(水洗)移除(發酵與水洗後)先發酵脫膠,再乾燥乾淨、明亮、酸質清晰
Natural(自然/日曬)保留果肉與果膠整果乾燥果香濃郁、口感厚實;若控溫不佳易帶發酵風險
Honey(蜜處理)保留全部或部分果膠去果皮後連果膠乾燥甜感提升、口感較厚、果調更顯

五、常見誤解

  • 沒有加蜂蜜:名稱僅描述果膠的黏性與光澤。
  • 與 Pulped Natural 的關係:做法相近、用語因產區而異;巴西常稱 Pulped Natural,中美洲偏用 Honey。

六、實務重點(風味與風險)

  • 風味傾向:常見甜感與質地提升、酸質較柔;仍受品種(Variety)、海拔、日曬條件與烘焙(Roasting)影響。
  • 風險控制:果膠黏稠易吸附微生物與灰塵,需嚴格控管厚度、翻動、遮陰與通風,避免 Fermentation Defects(發酵缺陷)

七、名詞對照(English+中文)

  • Honey Process(蜜處理)
  • Mucilage(果膠/黏質層)
  • Depulping(去果皮)
  • Pulped Natural(去果皮自然乾燥/去果皮日曬)
  • Washed Process(水洗處理)
  • Natural / Dry Process(自然處理/日曬)
  • Perceived Sweetness(感知甜感)
  • Body(口感厚度)
  • Fermentation Defects(發酵缺陷)
  • Micromill(微型處理廠)
  • Specialty Coffee(精品咖啡)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購物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