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桑桌咖啡學院】從夢想到獲利的實戰經驗分享
「我想開一間有溫度的咖啡店。」這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夢想。但從夢想到獲利,中間隔著的是現實與決策。今天,我們深度剖析一個咖啡創業成功的案例,從中提煉出可供學習的實戰經驗。
案例背景:阿凱與他的「基石咖啡」
阿凱,前廣告業企劃,對咖啡充滿熱情。他的店「基石咖啡」位於高雄市區,鄰近辦公大樓與住宅區,是一間約15坪的小店。
第一階段:夢想的起點與殘酷的現實
阿凱最初的構想,是一間完美的咖啡館。他花光積蓄在裝潢和設備,卻忽略了現金流與市場定位。開業第一個月,生意慘淡,追求極致安靜的氛圍嚇跑了上班族,高單價的手沖讓居民卻步,這是典型的咖啡創業失敗前兆。
實戰經驗一:熱情是燃料,但商業計畫書才是地圖。
第二階段:轉捩點—從「做我想做的」到「做市場所需的」
在與我們顧問團隊諮詢後,阿凱進行了策略調整,意識到成功是解決一群人的特定需求。
策略一:重新定位,聚焦核心客群
診斷:「所有人」的定位等於「沒有定位」。
調整:聚焦於「平日快速提神的上班族」與「假日短暫休憩的居民」。
行動:調整slogan為「您每日的最佳基石」,增設外帶吧檯,並優化菜單。
調整:聚焦於「平日快速提神的上班族」與「假日短暫休憩的居民」。
行動:調整slogan為「您每日的最佳基石」,增設外帶吧檯,並優化菜單。
策略二:打造「MVP產品組合」
診斷:菜單過於複雜,分散精力,增加成本。
調整:專注打磨核心產品,確保每一杯都達到最高標準。
行動:核心產品只留下美式、拿鐵及一杯招牌特調。甜點改與外部工作室合作,降低負擔。
調整:專注打磨核心產品,確保每一杯都達到最高標準。
行動:核心產品只留下美式、拿鐵及一杯招牌特調。甜點改與外部工作室合作,降低負擔。
策略三:建立「社群連結」,而非單純交易
診斷:與客人零互動,無法建立顧客忠誠度。
調整:將每一位客人視為社區的一份子。
行動:努力記住熟客的姓名與喜好,推出針對上班族的「寄杯卡」,並在社群媒體分享有溫度的故事。
調整:將每一位客人視為社區的一份子。
行動:努力記住熟客的姓名與喜好,推出針對上班族的「寄杯卡」,並在社群媒體分享有溫度的故事。
第三階段:從穩定生存到持續獲利
經過三個月的調整,「基石咖啡」的營運步上軌道,現金流轉正。阿凱開始進行「加法」:
- 擴增產品線:以「週末限定」或「預約制」方式重新推出手沖單品,將其打造成獨特體驗。
- 零售業務:將受歡迎的配方豆包裝零售,並推出掛耳包,開拓第二收入曲線。
- 線上社群活動:定期舉辦線上直播,分享沖煮技巧,鞏固品牌專業形象。
實戰經驗二:先求生存,再求發展。先做減法,再做加法,然後才是乘法。
結論:成功的咖啡創業,是一場精密的商業實踐
阿凱的咖啡創業成功案例告訴我們,光有熱情和好咖啡是遠遠不夠的。成功,是建立在對市場的深刻理解、精準的商業策略、嚴謹的財務規劃,以及日復一日對品質與服務的堅持之上。這個咖啡創業案例並非神話,而是每一個創業者都有可能實現的路徑。